皮膚科|皮膚科診所|台北皮膚科 - 皮膚保養資訊分享
    診所介紹   台北皮膚科   皮膚發炎的症狀   門診診療項目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 柳亦春:設計龍美術館后 他又改造了亞洲最大糧倉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culture.ifeng.com/a/20171101/52888334_0.shtml"

建筑師柳亦春圖片由大舍建筑事務所提供2017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開幕的前兩天,建筑師柳亦春在朋友圈里寫下Finally(最后),并劇透了幾張展覽空間現場圖。有別于傳統美術館白盒子的空間形態,此次容納200位藝術家和建筑師作品的主場地民生碼頭八萬噸筒倉創立于九十年代初。這里曾是亞洲最大糧倉,它長140米長、高48米,外部由30個大筒連接而成,空間底層可以看到這30個大筒的椎體結構。那種(椎體)排列的秩序感,給我帶來很深的印象。2015年,柳亦春從上海東岸集團那兒接下改造筒倉項目,第一次走進這座廢棄20年的歷史工業建筑。民生碼頭八萬噸筒倉田方方攝最初接手筒倉項目時,東岸集團還未明確規劃筒倉的發展定位。面對民生碼頭區域十多萬平方米的大體量,柳亦春建議發起聯合工作坊,與荷蘭大都會建筑事務所(OMA)、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安田信一教授、日建設計、劉宇揚建筑事務所和致正建筑工作室一起為該區塊的改造工作獻計。在最終方案中,他們認為筒倉可以成為一個展示藝術的文化空間,在等待上海市規土局的審批時,今年的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確認落定民生碼頭,于是,一期改造工作正式啟動。我們不做一個展完就拆的改造。柳亦春說。據他介紹,一期工程的改造重點在于安全疏散,在高達40米的頂層,他利用四個大筒實現了垂直疏散樓梯和消防電梯,它們僅供緊急情況下使用。此外,出于對文物保護建筑的保護,筒倉外立面的門窗都保留原狀,只有筒壁外側的一組臨江扶梯是新做的。這座扶梯從3樓起,一路通往7樓,透過電梯旁的玻璃面,濱江美景盡在眼底。建筑始終是人造物,它得和人、和土壤發生關系,也可以說是一種在地性。柳亦春說。這不是柳亦春首次為藝術項目改造工業空間。幾年前,由他設計的龍美術館西岸館令其家喻戶曉,同時捧回了由國際權威雜志《建筑評論》頒發的2014年度新生建筑獎。至今,支撐整個空間的傘拱結構依然被人津津樂道。雅昌(上海)藝術中心張嗣燁攝大舍西岸工作室蘇圣亮攝不過,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柳亦春在藝術界已近10年了。2008年,他為藝術家岳敏君設計位于上海嘉定的工作室,開始密切接觸到當代藝術;2010年至2014年,他與藝術家丁乙合作,在設計雅昌(上海)藝術中心時完成了丁乙樓;2014年龍美術館的項目結束后,他立刻推進了西岸藝術中心的設計,并在次年將大舍搬到西岸這距離創辦大舍已有12年。同年,他在首屆1+1空間藝術計劃里,與藝術家展望一起創作了《蛋糕卷圍城》和《花草亭》。有趣的是,在完成多個徐匯濱江的項目后,柳亦春的項目延伸至浦東東岸。如今,正在展出PaulSmith大展的藝倉美術館正出自大舍之手,而此次八萬噸筒倉的改造,是其參與東岸藝術崛起的另一步。對話柳亦春民生碼頭八萬噸筒倉田方方攝亞洲最大糧倉向藝術轉身雅昌藝術網:筒倉的改造項目是如何開始的?它作為今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主場地的契機是什麼?柳亦春:在筒倉項目之前,我們已和該項目的業主方東岸集團合作多次。2015年,東岸第一次和我們談起筒倉,并告知我們民生碼頭還有其他項目,總共有十多萬平方米。當時,業主對這塊區域的未來沒做明確規劃。因此,我建議聯合6個公司,成立一個聯合工作坊。工作坊分為三組,分別代歐洲、日本和中國對建筑的不同視野,主要成員有大都會建筑事務所(OMA)、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安田信一教授和日建設計、大舍建筑事務所、劉宇揚建筑事務所和致正建筑工作室。整個工作坊事先共享背景資料,集中討論對于項目的看法,之后分別提出自己的方案。在和東岸溝通的過程中,我們明確了項目可做和不可及的部分,在此基礎上深入方案,最終由我們匯總一個綜合方案提交浦東新區政府。在這份方案里,我們提出將筒倉定義為藝術和文化的展示空間,希望在這里落實一系列實踐性的項目后,推進整個民生碼頭區域的文化力量。等待上海市規土局的審批時,就出現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活動。當時,我們團隊提出的改造方案得到認可,因此藝術季主場館的改造工作就交給我們。雅昌藝術網:您第一次去筒倉是什麼時候,它原先的建筑結構給您帶來什麼視覺體驗?柳亦春:2015年第一次去。筒倉是1993年建造的,1996年停止使用后,就一直保留原來的樣子。它的底層有三十個圓錐,那張排列的秩序感,給我帶來很深的印象。雅昌藝術網:針對筒倉這樣有時代意義的工業遺產,改造的前提和基礎是?柳亦春:雖然筒倉只有20多年的歷史,但由于儲存糧食的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種類型的建筑在以后是不會有了。因此,出于對歷史建筑的保護,我們沒有對外立面的任何門窗做改動,只打開了一層一些區域,做為消防疏散。此外,我們原來設想將江邊通往筒倉四層的運糧坡道改為人行自動坡道,這次時間倉促未能呈現,但是在筒壁外掛的觀光自動扶梯還是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從三層通往頂層,這座扶梯既能為觀眾提供縱向的觀展路線,也構建了這一歷史建筑和觀眾的關系。以往,我們無法接觸到筒的外壁,但通過扶梯,觀眾可以親手摸到筒的外壁。此外,通過扶梯,這座歷史建筑與濱江構建了新的空間關系,未來運糧坡道改造的自動坡道完成,這個空間關系就更為直接了。現在,上海非常重視黃浦江45公里濱江貫通計劃,我們希望改造后的筒倉和濱江、和這座城市有新的更好的聯系。雅昌藝術網:那么,這次改造的難度有哪些?柳亦春:這次改造的主要目標是滿足今年城市空間藝術季的空間使用。區政府希望這次的改造能夠兼顧未來,而不是一個展完即拆的場地。我們結合了展覽空間筒倉底層、頂層和輔樓,為了之后二期改造做了最大可能性的預留。這次改造的重點是消防疏散。筒倉頂層位于40米的高處,展廳規模超過3000平方米,我們要同時考慮到疏散的寬度和距離,因此最先在四個筒里設置垂直疏散梯,供突發火災時使用。雅昌藝術網:針對筒倉項目,您是否有提過其他方案?柳亦春:在最初的方案設計,我們并沒有想到要外掛自動扶梯。當時是想在工作樓和輔樓的空隙里做自動扶梯;此外,我們還設計了一組電梯,讓它能夠穿越筒的內部,到達每一層。不過,這個工作量太大了,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所以把扶梯飄到筒壁外側了。現在,我覺得這么做更好,既有效激活了外部,建立了公共關系,又最大限度地把內部留給了未來:筒倉內部30個筒,4個筒做消防疏散,1個筒是電梯,也就是說還有25個筒是在未來有空間可以使用的。雅昌藝術網:現在筒倉舉辦了第一個展覽,對于它的未來,您有哪些想法?柳亦春:我們希望未來能有強有力的運營團隊,將優秀的內容植入到筒倉里。我們在聯合工作坊中曾對這個空間提出了藝術銀行的概念,即同時保證展示、存儲藝術品的功能。其中,展示功能已在展覽中得以體現,存儲功能需要有專業的保存環境。我們的假設是,筒倉在吸引收藏家將他的藝術品保存在這里的同時,能在未來定期開發相應的資源。比如,是不是可以在不同階段,以不同主題展示收藏家的藏品?這樣一來,觀眾會更加好奇收藏家的保險箱里究竟有什麼?再比如,也完全針對這些收藏的藝術品,開發一些衍生品在底層展示銷售。我們之所以強調筒倉存儲、展覽一體化,是因為這兒原來就是糧倉,功能性上是相通的,只是存儲的內容不同了。另外,筒倉的位置比較特殊,陸家嘴是金融區,浦東外高橋保稅區又有一系列政策,所以,如何將收藏、展示,甚至拍賣行業整合到一條線上,說不定是一種新的藝術金融模式。藝倉美術館田方方攝東西兩岸上海水岸藝術崛起雅昌藝術網:筒倉的業主是東岸集團,您和東岸是如何開始合作的?柳亦春:第一次接觸是在2014年,第一個項目是在2015年上海城市藝術季老白渡碼頭的案例展,我既是參展人也是改造藝術家。那個空間原是一個煤倉,有8個方形的筒,當時,這個空間最初準備租給一家畫廊。改造的方案是將煤倉的大部分拆除,只保留首層的柱子,但在拆除過程中遭遇舉報,被叫停了。因此,我們將原來已經被部分拆除的廢墟當成一個公園,在頂部蓋一個小房子,中間再加蓋一個臨時小展廳,并利用煤倉斗壁做了新媒體展,主題是重新裝載,探討工業建筑改造再利用話題,這是我接觸東岸集團的第一個項目。后來,這里成為了現在的藝倉美術館,藝倉美術館完全保留了原來的八個媒倉,并作為展覽空間,藏在它的內部。龍美術館西岸館蘇圣亮攝雅昌藝術網:我們再來說說西岸,龍美術館是您很重要的作品。能回憶一下當時接下這個項目時的情況嗎?柳亦春:我最早接觸龍美術館的改造項目時,原來已經有一家單位做過設計了,地下室的雛形已經造好了。而且當時這里還是游客服務中心,劉益謙和王薇夫婦還沒有入駐。大概設計一個月以后,我才知道龍美術館要來了。在設計這個項目的時候,我首先考慮的是新和舊的關系。我們保留了約110米長的煤漏斗橋,這里曾經是為運煤而建造的,現在人人都說它震撼好看,我覺得很有意思。因為,它最初只是為功能而造,但幾十年后大家關注的卻是美學價值。這其中當然有它樸素的美學在里面。最終,我們的方案是用傘體來支撐美術館,它支撐起這個樸素、直接的空間,既是結構,也是功能,也是空間,它可以同時帶動所有人的情緒。這種力量是可以跨越地域、跨越文化的。雅昌藝術網:您參與了濱江沿岸幾個重點項目,對于上海濱江區域的老建筑如何創造更多可能性,有沒有自己的想象?、柳亦春:從龍美術館和余德耀美術館開始,到后來的上海攝影藝術中心,夢工廠、再到浦東的藝倉美術館,你能明確感受到濱江沿岸對藝術和文化的投入。我覺得該把所有濱江沿岸的工業遺產做一個調查,然后看看是否能夠賦予它們一些不同類型的文化功能,那么,以后黃浦江邊上能不能推出一個水上的文化巴士呢?每到一站,巴士上的電子屏幕能不能播報這個區塊的展覽、演出?一想到這兒,我就覺得挺美的。西岸藝術中心蘇圣亮攝關注建筑的內部它藏著建筑師的氣質雅昌藝術網:大家好像都在說,現在的建筑和都市面貌越來越相近。當技術和材料不斷推新,做一個優秀的建筑反而難了嗎?柳亦春:混凝土和鋼材的出現、計算機技術的突破、人工智能的發展,的確在改變了建筑的外貌。但左右建筑氣質的關鍵,還在于它服務的對象,它的所在地點,可以說是一種在地性。雅昌藝術網:針對在地性,舊空間已經和土壤發生過聯系。因此,改造時,您最看重的哪一塊?柳亦春:時間。在任何一個工業改造項目里,歷史、現在和未來是同等重要的。我們并不會因為建筑需要改造,就否定或改變它的過去。改造必須建立在保留舊的基礎上,認同舊的,就意味著我對于這座城市的理解。但同時,既然我們決定改造了,就得加入一些新的、和當下社會聯系的部分。雅昌藝術網:有沒有您真正欣賞的建筑師?柳亦春:我說兩個和我氣息相投的,路易斯·康和筱原一男,他們都不是媒體曝光度很高的建筑師。的確,路易斯·康是很有名,但大家談到他時,總會被掩蓋在眾多現代主義大師比如柯布西耶他們的光芒之下。我每次看他的房子,都覺得特別知道他要做什麼,讓我覺得有某種親近感。筱原一男的一些思考說來和我們剛成立大舍那會兒很像那時,我還不知道他。筱原有個重要觀點:傳統是出發點,而非回歸點。大舍成立一開始就想在不使用灰磚灰瓦的前提下,做具有江南氣質的建筑。我們的設計是從研究江南的建筑傳統開始的,但目的并不是回到最初的傳統,而是想把傳統根植在我們的血液里。另外,日本建筑師對即物性的觀點也給我很多啟發。物到底對于建筑到底意味著什麼?好幾年里,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覺得,比如像安藤忠雄那樣把一種材料推到建筑那么前面的位置,多少有點過了可能他最初的目的不是這樣,但他形成了拜物的結果。對此,我希望能保持克制的距離。雅昌藝術網:現在,當您第一次看到某個建筑時,您首先關注哪里?柳亦春:內在的氣質,或者整體的建筑邏輯,一種由內而外的整體性。雅昌藝術網:怎么理解您所說的內部和外部?柳亦春:內在的氣質,或者整體的建筑邏輯。雅昌藝術網:當您用專業的眼光看待建筑本身,還會覺得好奇心被點燃嗎?柳亦春:現在不像年輕時對建筑旅行充滿欲望,很多建筑不再像最初那么吸引我,我知道我早該看點別的了,城市的瑣碎,教堂的壁畫,風景雅昌藝術網:會感覺孤獨嗎?柳亦春:可能吧,孤獨似乎是一種長久的情緒。現實也不斷帶來郁悶。雅昌藝術網:最近有沒有眼前一亮的作品?柳亦春:今年4月,我在法國南部看了中世紀的修道院LeThoronetAbbey,那地方沒有直接的公交路線可達,今年3月法國開放了國際駕照,我就租了車,從馬賽開了過去。這是個特別原始的空間,但我覺得它和龍美術館很像。美好的作品不分國界,也不分古典或者現代。雅昌藝術網:現在,您對建筑有哪些新的體悟?柳亦春:建筑師是為人而服務的,它是人去創造了一個東西,因此是個人造物。同時,建筑始終會和土地發生關系,這個土地不僅僅是它的所在地,也是一座城市,一種氣候,一個文化氣質。因此,建筑既要為人服務,也扎根在土壤上,或者會改變自然。它如何和時代、土壤、人們發生關系,我還在不斷探索。雅昌藝術網:謝謝。(本文圖片由大舍建筑事務所提供)

關鍵字標籤:軍警漁用雨衣品牌-天龍牌雨衣